莎士比亞,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。光是聽到這四個字,頓時便會有一種高大上的感覺迎面撲來,籠罩全身,揮之不去。即便你沒有讀過,也一定聽過「哈姆雷特」,「羅密歐與朱麗葉」,「李爾王」,「仲夏夜之夢」,「奧賽羅」等等這些巨著的名字。
「我讀到他的第一頁,就使我這一生都屬於他了」- 歌德
「如果有一天能上太空,又只能帶一套書,那必須是莎士比亞全集」- 金庸
莎士比亞的崇拜者,貫穿古今。大仲馬、狄更斯、雨果、丘吉爾、霍金、魯迅、金庸都是莎翁的忠實讀者,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還將他的忌日(4月23日)定為「世界讀書日」。毋庸置疑,莎士比亞輕鬆位居世界上最有影響力作家的第一把交椅。
謎團
然而,這個世界第一文豪,身上卻有著種種解不開的謎團。這些謎團中,包括莎士比亞的長相,出生地,名字,教育背景等等。然而所有這些謎團中被人討論最多的,就要算是本文標題的質疑,『你認識的莎士比亞,真的存在嗎?』如果有人告訴你,名滿世界的文豪莎士比亞,根本就是另有其人,那些如雷貫耳的巨著,都是出自他人之手,你會怎麼想呢?
請教 Google 大神,發現原來文學史上關於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爭議由來已久。儘管主流學界至今依然肯定莎士比亞的存在,但質疑的聲音向來都沒有中斷過。這其中不乏一些名人,比如馬克·吐溫,他就懷疑莎士比亞的存在,稱他是「這個星球上最著名的匿名人。」甚至還有人成立了莎士比亞劇作家身份研究聯盟,旨在揭開莎士比亞的真實身份。
那為什麼人們會懷疑莎士比亞的身份?
詞彙量
根據網路上的資料,不同的人以及電腦都曾統計過莎士比亞的英文詞彙量。根據斯坦福大學 Bradley Efron 和 Ronald Thisted 的統計,莎士比亞的詞彙量超過 30,000。
這是什麼概念? 一般英語母語的人生活中常用的詞彙量只有數千,而如果去英語國家讀研究生,考 GRE 的核心詞彙量在 1 萬左右。另外,要知道,知道一個詞是一回事,知道並且會用這個詞來進行寫作,則又是另外一回事。因此,莎士比亞的英文詞彙量,似乎多到超乎常理。可是,根據記載,莎士比亞出生於英格蘭中部斯特拉福鎮的一個羊毛商人家庭,父母的文化程度都不高,而且後來因為家庭生意破產,莎士比亞不得不早早的輟學謀生。1585年前後,他離開家鄉去倫敦,先在劇院打雜,後來當上一名演員,進而改編和編寫劇本。因此,對於莎士比亞在這樣的經歷下,如何能夠掌握如此巨量的詞彙,無法解釋。
教育程度和專業知識
正如上面所說,根據記載,莎士比亞的教育程度並不高,但是在他的作品中提到過很多關於皇家司法系統,貴族運動,文化,醫學等等的信息,這些內容,都不像是一個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能夠了解的。要知道那個年代,並沒有 Google,知識的獲取成本和難度比如今大得多。如果不是有權勢,有資源的人,基本上沒有可能有渠道學習到這些知識。
另外, 莎士比亞的作品中對一些專業領域的描寫都十分的精準。
法律知識
莎士比亞的作品中,有大量的法律相關的描寫。例如「威尼斯商人」。而且,人們發現莎士比亞對於法律術語的掌握,精準到了不可思議的程度,絕非普通人通過短時間搜集資料所能掌握,若果不是長期在法律行業摸爬滾打,絕對不可能寫出如此專業的論述。在寫此文的時候看到網上一篇文章關於莎士比亞法學知識的討論,有興趣可以看看。
醫學知識
莎士比亞的作品中,有 700 多處關於醫學知識的描寫,內容涉及內外科,耳鼻喉,牙科,婦科,精神病學,解剖学等等,這些描寫基本都非常準確,可見作者對醫學知識的了解,也絕非普通人所能夠企及。
手稿
網路上還發現有這樣的說法,即莎士比亞沒有留下任何手稿。(但是也有記錄說 《湯瑪斯·莫爾爵士》是目前世上唯一一份含有莎士比亞手跡的手稿。根據筆跡、拼法、詞彙和文中的意象及構思,其中的三頁已鑒定來自莎翁本人。)試想一個撰寫了39部戲劇、154首十四行詩、兩首長敘事詩文學巨匠,怎麼可能沒有真實手稿流傳下來?
除了上面列舉的一些疑點,最近甚至還有人利用當今科技,使用現在針對學術論文造假的查重軟件,掃描了莎士比亞的著作,他們發現莎士比亞的一些作品,與一位曾駐瑞典的大使喬治·諾斯(George North)的手稿「A Brief Discourse of Rebellion and Rebels」有著極多相似之處。
馬甲說
正因為上面所述的一些觀點,有很多人認為「莎士比亞」其實只是一個筆名。真正的作者另有其人。而最廣為流傳的人選,就要屬 弗朗西斯·培根爵士 和 愛德華 · 德 · 維爾 牛津伯爵。
弗朗西斯·培根爵士
有人認為,莎士比亞的真身應該是弗朗西斯·培根爵士。因為無論從教育背景,經歷,專業背景等層面看,培根爵士似乎更符合一個上知天文,下通地理的人設。
這種質疑聲開始於莎士比亞去世後的200年,一位叫做 Delia Bacon 的美國女學者。她認為莎士比亞戲劇的真正作者是一個由培根爵士領導的編劇小組,而「威廉·莎士比亞」便是他們統一使用的代號。後來這種聲音愈演愈烈,甚至還有人成立了「培根学会」。这个学会直到今天还依然健在。
愛德華·德·維爾,第十七代牛津伯爵
另外,在1920年,又冒出了莎士比亞真身的新人選,由作家 J. Thomas Looney 所提出的愛德華·德·維爾,牛津伯爵。
關於這個牛津伯爵的身世,似乎有很多「狗血」的劇情,這裡就不贅述了。
結語
這次之所以會寫這個題目,一方面是好奇,另一方面是因為和朋友的約定。不過一輪「研究」下來,最終覺得質疑莎翁身份這件事,更像是人們茶餘飯後無所事事的談資。
莎士比亞之所以被認為他不囿於一代,而照臨萬世,以致幾百年來,他的作品被後人不斷演繹、解讀、評論、研究、模仿,代代相傳,完全是因為拜讀他的作品時,人們所感受到的那種喜怒哀樂,那種真實,那種浪漫,那種細緻,那種優美。
莎士比亞的力量,是文字的力量。那一部部厚重的作品,深深地激發著人類心中的共鳴。喜劇也好,悲剧也罷,莎士比亞心中的執念,必定是予人向善,讓人看到愛,看到希望。
是的,無論你信或不信,這些文字,就在那裡。
至於這些巨著的封面上的人名是叫做莎士比亞,亦或是櫻木花道,重要嗎?
人已去。 The rest is silence.